「創源」正積極翻譯及發佈更多具質素的聖經創造論資源,如欲看到更多相關免費文章及影片,敬請按此奉獻支持。

島山 – 洪流快速消退的證據

邁克.奧爾德(MICHAEL OARD ) 

美國國家氣象中心退休的氣象學家,氣象學理科碩士。著有多本書籍和文章,包括《與希伯先生一起探索地質學》。他是創造研究協會的董事會成員,對「冰河時期」這一創造論專題的專家。更多詳情: creation.com/oard

此文章刊登於《創造》雜誌繁體中文版創刊號(2018年3月出版)

在大洪水期間全球大陸板塊抬升, 隨之也產生嚴重的侵蝕。1 在這場大型侵蝕中,退往海洋的洪流裹挾大塊岩石運輸數百公里,2 洪流力大無比,在其經過的地區衝出大面積平地,地質學上稱此平地為夷平面,3 同時也留下沿海大陡崖(Great Escarpments)4、大型天然石橋、孤立拱門等眾多地貌。此等景觀讓地貌學5 科學家非常困惑,因為他們用億萬年的緩慢侵蝕根本無法解釋它們的成因,他們卻又忽略大洪水的作用。6 

島山之謎

世俗地質學家(即不信聖經的地質學家)無法解釋高聳的侵蝕遺跡。7 這些侵蝕作用產生的地貌,雖有不同名稱,但大多被稱為島山。島山(英文Inselberg 來自於德語「島山」) 是一座凸起、孤立、殘餘的小山包, 或由環狀侵蝕作用形成的山體。其一般呈現圓形,表面光滑,孤獨地坐落在一片被侵蝕的平地上。8 島山的附近是一片平如汪洋的夷平面,島山則如汪洋中一座突起的小島,它也因此得名。

圖一 烏盧魯(艾爾斯岩),澳大利亞中部

壯麗的島山

數以千計的島山遍布在世界每一個大陸。最為出名的,要數坐落於澳大利亞中部的烏盧魯巨石(即艾爾斯岩)。9 烏盧魯巨石在一片平坦的荒地上突起,高達350 米(1150 英尺)。它的東北側被沉積的山麓(即水流在山腳下形成的夷平面)掩埋。烏盧魯巨石是一塊在地表以上經剝蝕後留下的巨大砂岩岩體,砂岩體還深埋在地下近6000 米(20000 英尺)。烏盧魯巨石的岩層層理幾乎垂直10,這就是說,岩石是向上翹起的,後來被剝蝕,留下現在的痕跡。烏盧魯巨石的形成對傳統的年老地質學來說依然是一個謎,畢竟它能保存下來並非因為此岩石的特性。烏盧魯巨石主要是富含長石的長石砂岩(arkose),這些長石在千百萬年的風化中最終變成粘土。 10 正如一位世俗地質學家所說:「雖然人們提出幾種可能成因,烏盧魯岩石的早期地貌史和根本成因仍然難以得知。」11 

圖二 納米比亞的納米布沙漠中的史匹茲柯普。它是非洲最高的島山,比周圍平坦的地面高出600 米。

其他著名的島山還有非洲西南部納米布沙漠中的史匹茲柯普(Spitzkoppe,圖二)。12 納米布沙漠位於納米比亞,在南非大陡崖以西,是一個被碎石覆蓋的夷平面。

還有巴西里約熱內盧著名的休格洛夫山(Sugarloaf Mountain),它有400 米(1300 英尺) 高。此外其附近侵蝕殘留的也是島山。

美國東部佐治亞州的斯通山(Stone Mountain)是美國東部最為著名的島山例子。

美國西南部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邊界的紀念碑谷中有一組壯麗的島山群,這些沉積層遭侵蝕後的遺跡依然聳立在寬闊的山谷中,有些高達300 米(1000 英尺)。

還有一種美麗而獨特的島山,由石灰岩形成,被稱為塔式喀斯特地貌,其中最為壯觀的位於中國(圖三)和泰國南部地區。

圖三 中國桂林漓江附近的喀斯特塔山

島山不可能有億萬年那麼古老

島山曾埋於地下,隨著附近地貌被洪流剝蝕,這些頑固的部分留下,成為平地上的一個個高聳孤立的部分。有趣的是,在今天,很多島山正被快速侵蝕。10, 13 根據傳統地質學觀點, 它們應隨周邊地貌一起被侵蝕掉,不應有高聳的遺跡。這些島山「定年」後被認為是千百萬年前的古蹟,有些甚至是一億年前的。13 若真的如此, 為何在這麼長時間中,周邊地區都已夷為平地,島山卻不見侵蝕的影響呢?這怎樣也解釋不通的。

我們可從美國邁阿密州的魔鬼塔看到,這所謂千百萬年的侵蝕作用對平地和孤山兩者影響卻相差甚大。這座陡峭的火成岩體聳立於河岸(圖四), 高400 米(1300 英尺)。14 由於當地凍融風化作用和它存在的縱向裂痕,石塊不斷往下掉。它正在被快速侵蝕,然而,人們卻說其有四千萬年的歷史。有趣的是, 按照這種說法, 即使周邊地區已被侵蝕掉幾百米,魔鬼塔必須在這漫長的時間中依然屹立15。若將重力作用考慮進去——重力作用使垂直平面的侵蝕遠大於水平面的侵蝕,上面的解釋就更顯蒼白。

另一個例子是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交界處的納瓦霍山。它在大峽谷東北部130 公里(80 英里)處,海拔高度大概有3200 米(10500 英尺)。納瓦霍山是夾在沉積岩層中的火山噴發物形成的。今天,它比周圍沉積層高出1800 米(6000 英尺),很奇怪, 山體周圍的沉積物都被侵蝕掉,但是這個山體卻未受影響。

圖四 美國邁阿密的魔鬼塔,留意它垂直的岩層在凍融風化過程中侵蝕速度很快。

古老地質學無解之謎

雖然有幾種不同的假設,但是島山的形成及經千百萬年時間仍倖存下來,依然是世俗科學家難以解釋的謎。地貌學家堤萬戴爾(Twindale) 和伯恩(Bourne) 說:「島山能夠倖存如此之久,正提醒我們應修正舊有想法。」16 他們又說,任何用來解釋岩石裸露了千百萬上億年的假設,都無法解決這個古老年齡的問題:「對這些古老活動的機制和因素,人們提出各種解釋(不對等運動、鞏固機制、乾燥的岩石硬度等)……但是它們並沒有解決問題,只是嘗試減輕那些問題的嚴重性。」17 

圖五 蒸汽船巨石,275 米高,是由華盛頓大古力上部的玄武岩經侵蝕後留下的,蒸汽船巨石附近的火山岩在幾天中就被米蘇拉湖洪水侵蝕掉。

島山——大洪水消退的有力證據

洪水會留下侵蝕遺跡,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現象。18 美國大古力上部的蒸汽船巨石(圖五)高275 米,就是米蘇拉湖在冰河時期的洪水遺留下來的。19 米蘇拉湖進一步證實蒸汽船巨石是洪水的產物,侵蝕作用必須是迅速的,不然就不會留下蒸汽船巨石。

正如其他洪水也留下類似的地質遺跡一樣,在創世記大洪水消退期間, 全球各地都留下數以千計的島山。這些地質奇觀無法用億萬年的緩慢侵蝕來解釋。

參考文獻和註釋

  1. Oard, M.J., Massive erosion of continents demonstrates Flood runoff, Creation 35(3):44–47, 2013; creation.com/continental-erosion
  2. Oard, M.J., Long-distance boulder deposits reveal Noah’s Flood, Creation 38(3):24–27, 2016. 
  3. Oard, M.J., Testimony to the Flood; a remarkable planation surface in Canada, Creation 38(4):26–28, 2016. 
  4. Oard, M.J., Coastal great escarpments caused by flood runoff, Creation 37(4):46–48, 2015. 
  5. 研究地球表面構造的學科。
  6. Oard, M.J., Flood by Design: Receding Water Shapes the Earth’s Surface, Master Books, Green Forest, AR, 2008. 
  7. Twidale, C.R., The evolution of bornhardts, American Scientist 70(3):268–276, 1982. 
  8. Neuendorf, K.K.E., Mehl, Jr., J.P., and Jackson, J.A., Glossary of Geology, 5th ed., 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 Alexandria, VA, p. 328, 2005. 
  9. Snelling, A., The origin of Ayers Rock, Creation 7(1):6–9, 1984; creation.com/ayers-rock
  10. Twidale, C.R., On the origin of Ayers Rock, Central Australia, Zeitschrift für Geomorphologie N. F. 31:177–206, 1978. 
  11. Twidale, Ref. 10, p. 203. 
  12. Matmon, A., Mushkin, A., Enzel, Y., Grodek, T., and the ASTER Team, Erosion of a granite inselberg, Gross Spitzkoppe, Namib Desert, Geomorphology 201:52–59, 2013. 
  13. Jeje, L.K., Inselberg’s evolution in a humid tropical environment: the example of South Western Nigeria, Zeitschrift für Geomorphologie N. F. 17:194–225, 1973. 
  14. Oard, M.J., Devils Tower can be explained by floodwater runoff, J. Creation 23(2):124–127, 2009; creation.com/landscape-erosion
  15. Závada, P., Dĕdeček, P., Lexa, J., and Keller, GR, Devils Tower (Wyoming, USA): A lava coulee e mp l a c e d i n t o a m a a r- d i a t re m e vo l c a n o ? Geosphere 11(2):354–375 , 2015. 
  16. Tw i da l e, C . R . an d J. A . B ou r n e, Ep i s o d i c exposure of inselbergs. GSA Bulletin 86:1,480, 1975. 
  17. Twidale, C.R. and Bourne, J.A., Origin and age of bornhardts [dome-shaped inselbergs], southwest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n J. Earth Sciences 45:913, 1998. 
  18. Figure 1 in Oard, MJ, Retreating Stage formation of gravel sheets in south-central Asia, J. Creation 25(3):68–73, 2011 (creation.com/south-asia-erosion) shows erosional remnants left in a field after erosion by a flood. 
  19. Oard, M.J., DVD: The Great Missoula Flood: Modern Day Evidence for the Worldwide Flood, Awesome Science Media, Canby, OR, 2014.

本文經國際創造事工(Creation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授權轉載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