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源」正積極翻譯及發佈更多具質素的聖經創造論資源,如欲看到更多相關免費文章及影片,敬請按此奉獻支持。

過度捕殺?冷死?還是病死?為什麼冰河時期的最後階段出現物種大滅絕?

此文章刊登於《創造》雜誌繁體中文版第十七期

作者:邁克爾.奧爾德(Michael Oard)

大洪水之後快速形成的冰河時期與均變論科學家提出的多個冰河時期截然不同。考慮到挪亞大洪水之後接著出現的獨特氣候條件,出現冰河時期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

大洪水之後的冰河時期能解釋很多現象。例如,它預測了困擾世俗主義者的「不協調混雜」(disharmonious asso- ciations)現象。這是指冰河時期沉積的地層中出現了溫帶動植物和寒帶動植物的奇怪混雜,正如之前的文章所討論過的,1這是大洪水之後的冰河時期特有的穩定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所帶來的結果。

它還解答了均變論者有關冰河時期很多的謎團,其中一個就是為何冰河時期的末期會出現物種大滅絕的情況。

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在冰河時期的末期,隨著冰蓋的融化,植物能夠生長的範圍正在擴大,但此時卻出現了大型動物(即體重超過44公斤的動物)在全球範圍的大規模滅絕現象,部分已滅絕的動物參看圖1至6。
有多少大型動物滅絕了?這些年來,進化論者對當時物種滅絕的數量百分比估值一直在變化,但總體而言,均變論者認為的「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時,全球約有65%的大型動物走向滅絕(參看表1)。

在冰河時期結束時,世界上大約有97種鳥類滅絕。其中有許多種依賴冰河時期大型哺乳動物來生存,例如食腐鳥類。 2

均變論的大規模物種滅絕假設

關於大規模物種滅絕有許多假設,最近提出的三個主要假設被分別稱為:
(1)過度捕殺,人類的捕獵活動導致了動物的大規模滅絕。
(2)寒冷致死,氣候變化導致了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3)疾病致死,疾病和害蟲(如老鼠),通過人類活動在地球上傳播。

這些假設各有優缺點,這就是為什麼冰河末期的物種大滅絕的原因還處在激烈的爭論中,至今懸而未決。各方立場都根深蒂固;這些激烈的辯論已經持續了200年,似乎還看不到很好的解決辦法。
過度捕殺假設的優缺點

「捕殺論」的倡導者強調物種滅絕與人類進入大陸同時發生,尤其是澳洲和美洲。現在所說的冰河時期,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是50個不同程度的冰河時期中的最後一個(從創造論者來看只有一個冰河時期)。 3因此,他們聲稱氣候變化不可能是(物種大滅絕的)原因。因此,按照這種排除法(排除了氣候原因),他們主張最後一個冰河時期不同於之前的冰河時期的原因,就是有人類在各大洲生活和發展。

然而,在一些大陸上,人類到達的時間與物種滅絕的時間並不一致。在均變論的框架中,歐亞大陸和非洲的情況與「捕殺論」並不吻合。因為歐亞大陸和非洲上的生物滅絕數量很低,人類與大型動物群一起生活了據說有「數十萬年」。因此,該學說的倡導者確實需要試圖解釋這點。此外,人類進入澳洲和美洲的時間和物種滅絕的時間在很大程度上要基於「精確」的測年。這些事件被「安排」的時間由於各種原因已經多次改變,為把物種滅絕的時期剛好「安排」在人類出現的同一時期,這當然有明顯的循環論證(circular reasoning)的問題。然而,進一步的研究已經將人類出現的時期進一步往前推了。詹姆斯.肯尼特(James Kennett)和其他提倡冰河末期彗星或小行星撞擊導致物種滅絕的人會這樣說:「碳-14年代數據不符合既定的時間框架是一個常見的定年問題,而這個問題則是通過拋棄一些因『太過年輕』而『不合常規』的年代數據來解決的。」4

換句話說,如果測得的年代數據與年老地球論的時間框架不符的話,就會被排除在外。

冷死論的優缺點

「冷死論」的倡導者指出,進入澳洲和美洲的人數較少,而且他們的武器主要是長矛和石刀。這樣的裝備無法消滅那麼多大型哺乳動物,況且這些動物大多數也並不是人類慣常捕獵的獵物。
當時氣候正發生劇變,所以他們把生物滅絕的原因歸到氣候變化。這很適合於解釋冰河末期北美地區的情況。然而,這段時期南美洲的氣候變化較小,但那時候南美洲卻有83%的動物滅絕了。
「冷死論」的倡導者正確地指出「捕殺論」在解釋非洲和歐亞大陸情況的矛盾之處。他們說,在全球範圍內,人類考古遺址和大型動物群之間幾乎沒有聯繫,而且過度捕殺論的證據也非常稀少。而捕殺論的倡導者反駁說,人類與大型動物群關聯很少的現像是他們預料之內。他們認為這些關聯的證據越古老,從考古記錄中消失的速度就越快。 5


「病死論」被拋棄

大多數世俗科學家都認為病死論並不可信,因為這幾乎沒有證據的支持。多種隨機疾病最多只會影響當地或某個地區的種群,而且疾病基本都是某些物種特有的。所以病死論並不能解釋某些動物群在半個地球的範圍內滅絕的情況。 6有人提出可能出現過影響許多不同物種的某種全球性超級疾病。然而,很難想像有這類疾病能夠選擇性地殺死大型動物,卻留下同一時期的人類和小型動物。現代唯一可能會導致全球性疾病的就是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但它也不能選擇性地殺死大型動物,因此這不能作為病死論的證據。


世俗科學家感到困惑

莫耶奧(Monjeau et al.)等人試圖綜合「捕殺」和「冷死」兩種假設,但他們也承認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
「推測第四紀的陸生哺乳動物滅絕的原因一直是當代生物學中最令人興奮且懸而未決的核心論題,它就像犯罪故事那麼引人入勝。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關於這個話題已有數百篇論文發表,提出了一系列的解釋…直到今天,也還沒有達成任何一致的意見。」7
用大洪水所導致的冰河時期就能解開謎團

挪亞大洪水之後所形成的冰河時期能解開大型動物群的滅絕之謎。如之前的一篇文章說的,冰河時期的早期到中期的氣候特點是溫和且穩定,幾乎沒有季節性的差異。 1由於海洋溫暖且伴隨著很大的蒸發量,因此冰河時期的降雨量比今天充沛很多。動物在這種食物和水份充足的氣候中繁衍生息,使當時西伯利亞的哺乳動物的種類非常豐富,一些科學家描述與著名的非洲的塞倫蓋提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非常類似(現有70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和約500種鳥類)。

但冰河時期的氣候是在動態變化的,到了冰河時期快結束時,夏天變得更熱,冰蓋開始融化;冬天的氣溫比現今冬天更冷。這些變化帶來了巨大的季節性差異。在遙遠的北方,密度較低的冰川融水覆蓋了北冰洋、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上層鹽水。這些冰川融水迅速凍結。沒有冰凍的海面也變得比今天還要冷。被海冰覆蓋的區域幾乎沒有水汽蒸發,而較冷的海洋產生的蒸發量也更少。因此,陸地上的降雨量減少了。這種氣候變化導致了大範圍的干旱。

大洪水之後曾經活躍的火山噴發活動此時也不斷減弱了(這意味著漂浮在大氣中、將陽光反射回太空來冷卻地球的火山灰減少),因此在冰河時期結束時,熱帶地區的大陸會變熱。熱帶和寒帶地區之間的溫差會比今天大得多。

冰蓋上方較冷的空氣和低緯度較熱的空氣之間的巨大溫差生成了比今天強得多的大風。所以在冰河末期,暴風席捲了大片地區,捲起了沙塵。在對應地層中的大量沙子、淤泥、黃土沉積物都與冰河末期的狂風有關。這些狂風和乾旱也導致了廣泛地區的火災肆虐。

儘管有些動物已經適應了寒冷的冬天(如長毛象),但大多數動物並不像世俗科學家設想的那樣能適應嚴寒的氣候,當冬天變得更冷時,許多動物都難以生存下來;而乾旱的氣候導致了食物的減少,這就對體型較大的動物,以及繁殖較慢的動物造成更不利的情況。

綠色植物的減少、冬天更冷、乾旱、強風和火災等惡劣的環境共同導致了物種的大規模滅絕。這些因素在各個大陸上產生了各不相同的作用。澳洲和南美洲的大型動物的滅絕可能是由於乾旱導致的。而其餘絕大多數甚至所有的動物大規模滅絕都是由異常寒冷直接或間接造成的。

只有一個冰河時期

大洪水之後的冰河時期成功解釋了困擾均變論科學家的許多謎團。其中包括在冰河末期,大型動物在全球範圍內的大規模滅絕。此外,根據均變論者的說法,在他們聲稱的幾十個冰河時期中,只有「最後」一個冰河時期才出現了大規模的物種滅絕(這種故事完全不合理)。上文討論的大洪水之後冰河時期有力地證明了冰河時期只有一個,這與挪亞大洪水的後續影響完全吻合。

參考文獻和註釋

  1. Oard, M.J., A strange mix of plants and animals during the Ice Age, Creation 42(4):39–41, 2020.
  2. Tyrberg, T., The Late Pleistocene Continental Avian extinction—an evaluation of the fossil evidence, Oryctos 7:249–269, 2008.
  3. Walker, M. and Lowe, J., Quaternary science 2007: a 50-year retrospective, J.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64:1073–1092, 2007.
  4. Kennett, J.P. et al., Reply to Holliday and Boslough et al.: Synchroneity of widespread Bayesian-modeled ages supports Younger Dryas impact hypothe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99:E6723, 2015.
  5. Surovell, T.A. and Grund, B.S., The associational critique of Quaternary overkill and why it is largely irrelevant to the extinction debate, American Antiquity 77(4):672–687, 2012.
  6. Boulanger, M.T. and Lyman, R.L., Northeastern North American Pleistocene megafauna chronologically overlapped minimally with Paleoindian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85:35–46, 2014.
  7. Monjeau, J.A. et al. The controversy space on Quaternary megafaunal extinction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431:194, 2017.
  8. Barnosky, A.D. et al., Assessing the causes of Late Pleistocene extinctions on the continents, Science 306:70–75, 2004.
  9. Faith, J.T.,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mammal extinctions on continental Africa, Earth-Science Reviews 128:105–121, 2014.

邁克爾.奧爾德(Michael Oard)

擁有大氣科學理學碩士,曾任美國國家氣象局氣象學家,現已退休。他著作頗豐,包括《與希伯先生一起探索地質學》。邁克·奧爾德也是創造研究協會(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的董事會成員,他被廣泛認為是創造論冰河時期這一專題的專家。更多作者相關資訊,參見:creation.com/oard

%d bloggers like this: